社会由点和线构成网络。社会就是立体的网络。网络的构成需要连接的点,也可以叫单元。
在欧洲启蒙运动以前,这个单元是城邦、国家、或者是部落。单元之间的连接往往是通过战争或者结盟。战争或者结盟,可以实现不同单元的连接乃至产生新的单元。比如,大秦帝国之前,七国和其他的一些小国家是单元,合纵连横是拓扑结构。最后,秦始皇通过战争实现了单元的连接,形成了新的单元--大秦帝国。
启蒙运动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个体的自然人。自然人成为了单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商业。蒸汽机和后来的石油、电力都是连接的动力。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是和商业的发展并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拓扑结构是契约。天赋人权,同时也赋予了契约的结构形式。在大清帝国的鸦片战争中,实际上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连接方式的对接。人家是win10系统,大清帝国还是win98。这是新系统和旧系统运行上的冲突。大清帝国被强行升级。可惜升级不彻底!我们到现在还不能理解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失败。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洪流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日本率先自己升级到商业社会,我们还是老大帝国。所以甲午以大败而收场。
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是新的连接方式。这次是连接方式先于单元产生。最初发展计算机的时候没有人预见到会对人类的连接方式形成这么大的冲击。互联网加速了时间的运行,也压缩了空间。视频对话,是将在一个平面上的两个地理空间点折叠起来,将两个点实现最短空间的连接。A、B两个点在平面空间中有空间距离。但是,互联网将这个平面像一张纸一样折叠起来,将两个点连接在一起,实现空间距离最短。
自然人并不是一个"原子"(不可分割)的存在。《心经》中将人分解为五蕴--色受想行识。人是五蕴的集成,五蕴的演化才是人的行为的拓扑结构。
互联网最深入的地方是将自然人这个单元进一步数据化。人的每一次点击,登录、订单、留言、文字发表、监控录像都被数据化。"人"这个整体变成了数据的集成。数据变成了连接的单元。通过大数据系统可以对人的数据集进行拓扑结构的连接,从而对人形成深入的认知,乃至影响。你说你是一个整体的自然人,但是对于互联网来讲,你只是数据的集成。在数据中可能会发现你没有发现的自己。
在数据的世界,演化更加复杂多变。最不可预测的是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使得其发展远远超出人的控制。人一生数十年的演算,在人工智能而言只是x分之一秒的时间。时间对人类有意义,对人工智能无意义。正是如此,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会变成一个自我的演化世界。不是人类能不能控制的问题,而是没办法去理解。在未来数十年后,人无法离开人工智能存在,因为控制世界的不是人的大脑,而是人工智能。
现在在大城市中驾驶,离开导航是困难重重。若城市的交通系统更加大而复杂,则根本不可能离开导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以数据为单元,由互联网连接。今天人类还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决定怎么去建立拓扑结构,但是随着系统的复杂,人类会连这一点权利都会丧失掉。因为面对复杂系统人类可能会用很长时间去理解,但是人工智能则会在数秒乃至更短时间内输出最佳的方案。
在未来的发展中,个人已经不是"整体"。更何况国家。未来的真正帝国不是由意识形态和强大武力构建的地理国家。而是数据帝国,而控制数据帝国的并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二十世纪,商业的全球化和国家的对抗化现实,实际上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和落后的国家意识的扭曲。而在未来,国家会持续失去控制力。最后会发现,真正不协调的是人类的控制欲望与互联网的对抗。国家权力控制人希望将互联网变为自己控制社会的工具,但是不随人愿的是互联网却以人不能理解的方式走向深入。要想真正断绝对抗,除非不建立真正的互联网,而只是建局域网。但是互联网正想一个黑洞不断吸引人释放自己的欲望。谁也不能自已。
当然这样预测并不应该产生恐惧。人工智能只是一套演算的系统,不会恶意灭绝人类。善恶只是人类的道德。人工智能只会因为自身的计算能力的加强而不断远离人类的理解力。
在未来的社会中,如果人类想要"还原"人本身。就不能放弃人类的非逻辑智能。人工智能的逻辑运算可以由数据来构造一个"人"。但真正理解活生生的"人",还需要非逻辑智能。或者说,非逻辑智能才是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反省能力。其实,人的存在不是由理解推演而成的,相反,是由反省而"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