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推出“大数据100分”论坛,每晚9点开始,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微信群进行长100分钟的交流、探讨。
【大数据100分】杨兆鹏:大数据让产品研发焕发新的活力
主讲嘉宾:杨兆鹏
主 持 人: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 副秘书长 陈新河
承 办: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
嘉宾介绍:杨兆鹏,北京臻迪科技有限公司软件研发负责人,高级研发经理,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可视化系列产品经理。致力于大数据、无人系统、虚拟仿真等多领域技术融合为行业用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共事业领域、高端装配(航空、航天、军方等)业分析及咨询。
以下为分享实景全文:
今天介绍的内容算是个人的经历,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里面包括了一些大数据时代产品的想法、技术内容、商业模式思考等比较杂,还请大家不要嫌弃。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在可以把控时间的前提下,请随时提出。我们正式开始,感谢大家的支持。
大家晚上好,我是北京臻迪科技有限公司的杨兆鹏,首先很感谢联盟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这 里可以和大家畅所欲言进行沟通分享,加入联盟的这一段时间每天与大家交流学习收益匪浅,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踏踏实实做事情的朋友,越发感受到沟通产生 价值这句话的意义。也非常感谢新河秘书长一早就开始联系安排交流分享的细节,事无巨细。我相信在这个城市中每天5点钟就开始起床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在第 一时间投入工作状态向目标向梦想进发并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向大家的热情致以深深的敬意,艾默生说过,凡事欲其成功,必要付出代价——奋斗。总的 来说,感谢联盟的一切朋友。
臻迪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无人系统、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可视化、虚拟仿真为一体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主要面向的行业包括公共事业领域(电力、石油石化等)、高端装配业(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
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从研发开始,经历过项目管理、产品管理、解决方案咨询,当前专注于产品线的管理以及公司三大产品线的整合,目的是通过不同行业所应用的技术整合,为产品研发带来新的竞争力,通过跨界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无人系统、大数据、虚拟仿真,好多朋友在聊的过程中问到过,你们公司所做的东西好像跨度非常大。但其实这是一个公司在发展中才慢慢确立的,不是我们选择技术方向,而是市场选择技术方向。
在最开始的时候,原来和新河定下的分享内容是《智能电网大数据》。因为在做研发和解决方 案咨询过程中和电网行业接触的比较多,而从09年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也称为电网2.0)到2012年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2014年智能电网建设 初具规模这一系列过程中,电网发生了一些列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最广泛的包括物联网概念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自愈化配网、一特四大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单一 监控模式转变为可视化监控再到智能化监控的一系列转型。海量传感器在电网运行设备的接入引发的电网运行监控数据几何倍数激增从而导致的电网大数据应用这一 大的视角下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这个论题偏大,我个人觉得很难在一次交流过程中和大家一股脑的汇报出来,所以我换了一下思路,从当下所做的事情入 手,利用大数据为核心进行各研发方向以及产品线资源的整合为主线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中穿插大数据行业的应用的方式。当然,如果后续有机会,也期望和 大家多多交流。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大数据,让产品研发焕发新的活力》。
在这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涉及的产品线以及产品内容:
无人系统,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可视化,虚拟仿真是当前我们的主要产品线。在最开始的时候,三个产品线由于行业用户不同,各自处于比较相对独立的位置,每个产品线下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大家可以通过下图了解三大产品线所涉及的行业用户以及解决方案内容。
由右至左,虚拟仿真业务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制造业开展以三维仿真、验证为主的解决方案,大数据及智能可视化面向公共领域事业,无人系统面向军方、农业、电网、国土资源、海洋等领域。
如上所述,三个产品线有各自的用户、技术及产品内容。而近期我所做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将各产品线内容整合,产生新的价值以及竞争力。通过什么整合呢?大数据是一个非常适合的落地选择。
无人系统及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及智能可视化、虚拟仿真是当前臻迪所涉及的业务领域的技术方向,其中无人系统产品包括:
四旋翼无人机
八旋翼无人机
无人直升机
固定翼无人机
首先,这些产品自身在巡检、应急、公共安全、森林防火、国土资源勘查等领域就可以发挥出极大的优势,为行业用户工作模式带来极大的改变。我们所探讨的主题将围绕无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收集、产生的大量数据应用模式开展介绍。
无人机在运行过程中,主要生成的数据包括可见光图像、红外热感图像、飞行GPS数据为 主。以电网巡线为例,每公里巡线所拍摄的照片大概会以200—400张左右,图像清晰度为1080P。一般输电线路的长度都会在几百、上千公里的级别,如 果是特高压,那就更长了。无人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解决的就是人工爬塔造检修造成的效率低下、安全系数低、替代人工的解决方案,而无人系统在飞行过程中所 拍摄的图像巡线人员在地面站中可以查看到故障点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巡线的时间周期以及风险系数。
根据这个情况,我们的开发团队、无人系统团队、研发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及设计,最终确定了我们新的产品解决方案基于图像大数据的处理系统——Power4D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Power4D可以利用无人系统在区域飞行过程中通过可见光、红外 摄像头所拍摄的图像,结合GPS数据,利用数据算法,去生成飞行区域的二维/三维GIS数据。用户可以在飞行之后针对该地区所收集的上万张图像数据通过 Power4D生成该地区的三维GIS模型,模型数据可以直接与ArcGIS、GoogleEarth等平台进行数据导入。
通过实际测试,Power4D的模型精度可以控制在200px左右,最佳时可以控制在125px以下,大家可以查看上图,上图最右侧是两栋作战训练用的楼,两座楼之间是有一座木桥作为通道的,桥板的厚度在3—125px左右,在生成之后可以清晰的看到。
Power4D的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可见光、红外图像数据,以及采用的摄像头宽度(Sw)、焦距(FR)、像素宽度(imW)等共计十余维度种类数据内容。
Power4D的初衷最开始本着避免无人系统在飞行所收集的大量图像数据浪费的目的进行 研发。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把它定位在海量图像数据的存储,快速检索,数据服务上,同时添加对缺陷及故障快速模式识别功能。但是后来发现设备分类以及故障种类 太多,设备型号不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不同图像背景(野外)、不同缺陷故障种类所需要建立的基线库工作,识别学习过程非常的繁琐,并不是某 一个团体或是公司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后来定义了新的方向,才有了现在的Power4D。
对内而言,利用图像大数据的Power4D本身在于产品线上整合具有意想不到的魔力,前 面我们介绍到臻迪的解决方案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无人系统及智能机器人、智能可视化、虚拟仿真。我们之前所跨界做过的尝试是将CAVE系统引入到培训教学领域 (CAVE是虚拟仿真领域的属于,洞穴式沉浸系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将无人系统与智能化监控系统两大技术方向进行跨界整合产生新的需求引爆点一 直是我们头疼的问题。
智能化监控系列产品是我们向电网、石油石化等领域的运行监控系统产品线。它是集成了 PMS、SCADA、EMS、OMS等众多生产运行监控系统数据内容的综合化运行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围绕以GIS为核心的生产运行、资产管理、应急监控、 运营分析等业务模块,本质上是一个海量数据的监控平台,也是我们正在进行产品大数据化改造的主要产品线之一(单系统每月产生的数据量为百G级别,所以分布 式存储也是我们准备做的方向之一)。
下面是实际系统的运行截图,由于是屏幕投影系统(分辨率4800*1600或以上),所以会有一些变形。
Power4D非常平滑的实现了无人系统与智能化分析系统的对接,它实现了一个新的业务 场景,即用户在监控过程中可以实时看到检修现场场景,获取现场数据,实时追踪检修状态,获取现场GIS地景信息为建设规划、应急决策、灾害评估、生产管理 等系统带来了全新的竞争力。同时,在公司的角度而言,大数据的应用也将拓展出新的商业模式。
以当前的地图数据市场为例,国遥、高德等数据提供商主要针对于区域需求量较大的地区进行 拍摄,然后根据图像不同精度按照不同价格区间卖给有需求的地图使用者,同一区域的地图会多次出售给不同的人,因为只出售一次无法收回成本。这样的商业模式 造成的现象就是,在GIS数据需求量大的地区数据异常丰富,而在需求量不大的地区图像精度差、更新缓慢甚至是没有数据的情况。
这样的需求在与行业用户交流的过程中(典型如电力超高压、石油石化的输油管道、矿场等),个人觉得在大数据时代,产品策划将发生新的定义。产品经理们常说,产品即服务、平台即服务。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数据即服务。
有关数据即服务,数据产生价值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可以了解一下SkyCatch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在今年刚刚拿到了Google领投的1600万美元),它的理念就是,SkyGatch本身不是一家无人机公司,而是一家数据服务公司。
再次感谢大家的时间,以上是我交流汇报的内容,稍后我会对内容进行整理,请问大家是否有什么问题?如果有机会,也想就这各行业内的大数据应用及服务和大家交流一下,感觉在这部分有好多模式没有想通,联盟高手多,请大家多多指教。
交流互动:
陈新河:
目前大数据在消费领域已经崭露头角,其实对人行为的画像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在工业领域的画像运动才刚刚开始,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兆鹏提到的产品策划、研发设计,均是如此,但未来空间的确很大。正如兆鹏所说,大数据将重新定义产品设计。
林启将:
可否对大数据将重新定义产品设计这句话更深入地解读一下?
陈新河:
以前产品设计多是,产品设计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感觉进行设计,即使夹杂些调研,也只不过是来验证下自己的经验或偶发性灵感。有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产品运行联网数据,设计师发现以前的经验在数据方面是多么的原始社会。
杨兆鹏:
新河说的没错,大数据对设计行业也会产生巨大的颠覆。
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4001616691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0 北京中科新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2332号-1 京ICP备19012332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7号 昊海大厦305室